其實這篇文章想打很久了

打這篇「畢業論文」的念頭是Year 2尾,Year 3頭這段期間產生的

目的主要是回顧一下自己三年的SOCI學術生涯

本來是打算在Year 3期間慢慢累積論點、論據

可是果然到最後其實太懶沒有留下多少東西 www

不過持有的東西還是夠寫一篇不成氣候的Blog文

所以,當然了,以下的東西算不上學術文章

其實坦白說,只是我個人的牢騷而已 (不滿偏多...好吧其實是全部?)


 

【社會學的社會學】

在最後一個sem的Directed Studies,

陳海文教授讓我們每人自己挑選一個課題

然後他再介紹書本給我們看

我選的就是這個 - Sociology of Sociology

因為我真的覺得它非常重要

而且對於社會學這個學科沒有這一門課,感到難以理解

如果說一個學科的成立,是要研究某些課題

而這些研究結果必然是一些理論 (至少也是規律)

那它自然需要「說服力」

而當「社會學」這一門學科,本身也在「社會學」自己的研究範圍內

想要說服別人的話,

它必須有能力證明自己(社會學)說的東西是有說服力的

如此一來,Sociology of Sociology (我以下簡稱SOS) 就是必須的

而且我覺得社會學這門學科在香港又比較特別,

學生是在進去以後才從入門開始學

那麼「說服學生」也是必要的

或者說,最起碼學生要知道這門學科裡的理論、知識

是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建立

存在什麼可以質疑的地方

可是卻沒有這門課可以學

而且整個學界都沒有足夠的,相關的文獻

這讓我感到詫異和失望

 

【什麼是社會學】

我想說的是,社會學在我心目中

「是什麼」,和「有什麼使命」(存在的意義)

首先,在看完 Bourdieu 的Sociology in Question之後

我被啟發,覺得世界可以分為「Natural World」和「Social World」兩個層面

否決了最初自己的一個假想︰「Ideal 的 Sociology 能解釋一切 Events」

但說否決其實也不是完全否決,只是變成

「Ideal 的 Sociology 能用自己的框架解釋一切 Social World 裡面的 Events」

所謂自己的框架,就是所謂社會學的角度

例如要解釋同一件事情︰「為什麼我今天下午吃麥當勞」

心理學的框架就是︰新推出的套餐激發了我的好奇心而且記憶中麥當勞的美味催使我做「吃麥當勞」這個決定

經濟學的框架就是︰麥當勞性價比高

社會學的框架就是︰生活在基層而且尚未有自主經濟能力的我,偏向選擇比較便宜的午餐

你會發現,同一件事情,如果你只用一個框架去解釋,

很明顯是不完整的

比如說「新套餐激發我的好奇心」這個在社會學沒有辦法解釋,因為「好奇心」這個概念在社會學裡是先天賦予的

它借用心理學己有的理論,不需要重新用社會學的框架來建立這個概念

所以,沒有辦法,社會學確實是沒有辦法做完整的解釋

這是其一

對,只是其一

其二是,也是在看Sociology in Question啟發的

應該說被Bourdieu說服了 - Social World 沒有 Objectivity

這就是與自然科學的致命分別,而且我覺得是唯一分別

Bourdieu 說 Objectivity 有兩層

第一層是事實和數據,第二層是人們共同擁有的認知 (<- 超級簡化說法)

但第一層其實並未算是 Social World,如果對事實和數據不加以Interpret,它依然屬於 Natural World 的層面

而第二層其實並不是真正的 Objective

所以.... 沒有辦法

Social World 沒有客觀,

那自然很多東西都做不到

例如我最執著的,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理論的系統化

所以結論就是,Sociology 的使命是解釋所有 Social World 的 Events

但基於以上兩個大原因,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有著幾乎完美的系統性和完整的解釋能力

那... 其實對我來說... 很無奈...

即是「咁你講哂啦」

亦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位現在在美國的物理學前輩

在我 Year 1 的時候跟我說「我不認同 Social Science 是 Science」

現在在我看來,我也同意這個說法

因為理論根本不能Falsify (連Objectivity都沒有,怎麼Falsify)

Social Science 的 Science 充其量只是一種「科學精神」

 

【學術界的操作問題】

上面的問題是就算是 Ideal 的 Sociology 也會存在的問題

而事實上 Sociology 當然不 Ideal

這段說的是一些我覺得在社會學學界存在的問題

理想的學界,很簡單,就是團結追求真理

這裡的意思就是,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自己的利益是放在一旁的

「矛盾螺旋」- 著名小說或電影《空之境界》某一章的標題

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語

它具現化了「真理越辯越明」這個句子的意思

所謂螺旋,中間必是一點,而那一點就是真理

所以討論、矛盾,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都是必然存在的

可是在有著客觀性的自然科學裡,科學家們也很自然的做到了「團結追求真理」這一點

因為一旦一個理論被反駁,那就是被駁倒了,你沒有辦法扳回來

(這才是科學,理論是可以Falsify的)

那你沒有辦法扳回來,就算你飯碗不保 (而且其實不會...)

你最多也只能一同研究一個新的,更有解釋力的理論

而在社會學確不是這樣

某個社會學家提出某個理論

另一個社會學家提出反駁

原本的社會學家再反駁

於是文獻的數量在短短幾十年內變得像太平洋那麼大

矛盾卻沒有螺旋,只是迴圈

這不能怪社會學家,而且這個現象本身也符合社會學的解釋 (這就是一個很好,而且我覺得很重要的SOS課題)

造成這個現象的最大原因

就是因為Social World沒有Objectivity

你被反駁了,不會乖乖認錯,也沒有理由乖乖認錯

事實上你的理論也確實沒有被完全的駁倒

於是就這樣像乒乓球打來打去

沒完沒了

苦的就是我們這些學生

 

【亂七八糟的理論】

苦什麼?

理論沒有系統性。

要說的話,根本原因還是 Social World 沒有 Objectivity

因為連「系統」本身如何定義,學界也因此沒有共識

可是在操作上還是有很多改善空間

中大的課程設計,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

我覺得就算學界沒有一個系統,

那你好歹也自己做一個可以參考的系統吧

可是所謂基礎班的 1001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1002 (Approaching Sociology)

都是基礎中的基礎

上完這兩門課還是完全沒有一個「理論系統」的概念

是連框架都沒有

然後你就得開始去學2字頭的理論課

更糟糕的是,某些課程本身就已經有一大堆亂七八糟難以系統化的理論

然後你讀完這門課,OK,你學到冰山一角的理論

你知道這些理論可以用來解釋你那門課的Issue (e.g. Social Problems)

可是你完全不知道怎麼去解釋其他Issue

比較好的是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oeries

可惜我那時的這門課實在是...有點差

當然你可以說我太懶,沒看書

但我覺得Professor在課程上面的講解實在是太淺顯

後來陳海文接管後,我肯定有好很多

 

可是三年下來到最後結果還是,

學到了一堆亂七八糟無法整合的「理論」

 

【形式化】

雖然剛才說了我覺得 Social Science 不算 Science

但 Sociology 的「Science」很大程度上靠「Scientific Research」來支撐

然後我覺得這種 Research 又非常形式化

我最討厭的就是 Literature Review

無可否認有個人情感因素在裡面

每次寫得最差的都是這部份...

找又找不到文章

找到了又不知道能怎麼寫

怎麼可能那麼準確的找到過去的文章去支持你的Research...

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沒有過去的文章就不行

難道我不能做一個全新的Research???

那如果有一個新的事物 (e.g. 新科技) 出來的時候,我要研究它怎麼辦?

你可能說,那你要解釋這個事物,總得需要理論,那理論還是需要從以前的文獻找

OK,那如果我只是想做個Description Research呢?

我真的覺得Literature Review很無謂

甚至根本這個東西的存在就不Scientific

你的研究結果是根據你的資料,進行統計學的分析出來的結果

跟過往的文獻有什麼關係?

最無聊的是,你根本是為找而找

找得到符合你的假設的,研究完後啊結果跟以前一樣欸

啊那就一樣,加強以前的理論 (然後根本沒有人去看你的研究)

研究完以後結果跟以前不一樣欸

又不能輕易推翻以前的結果,非要列一大堆Limitations

那是要怎麼Falsify理論

科學條毛啊...

然後你如果假設一個跟以前理論不一樣的

你又會找不到文獻

What the fuck...

 

 

 

以上

我對三年Sociology的牢騷

愈讀愈覺得自己不喜歡這科 (可是也並沒有入錯系)

不喜歡怎麼可能讀得好呢 (攤手

最後一個sem完,2字頭以上的課加起來GPA只有3.14左右

再見了 Second Up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よあけ 的頭像
    よあけ

    夢の調べ.霊魂の音

    よあ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